曾经利润丰厚的国内橡胶业连续亏损多年,部分企业失去了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2016年,国内最大橡胶生产商之一、拥有20万吨/年产能的扬子石化-金浦橡胶公司的股东江苏金浦集团选择退出,其股份由扬子石化全额收购,成为国内首笔重组的橡胶业务。
产能集中释放,严重过剩;国外反倾销,轮胎出口受阻;国企、民企控制不同产品链,各有优势;天然胶与合成胶,竞争互有胜负。中国的橡胶市场将长期面临复杂局面。
中国合成橡胶市场竞争激烈
橡胶分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其中,合成橡胶包括丁苯、顺丁、氯丁、丁基、丁晴等十几个品种,丁苯、顺丁占合成橡胶80%以上。截至2014年底,国内合成橡胶总产能约400万吨,其中丁苯橡胶190万吨,顺丁橡胶165万吨。中国是世界最大丁苯橡胶生产国,约占全球总产能25.7%;2015年国内两大合成橡胶表观需求210万吨。装置开工率约为60%。
国内橡胶产业链的迅速崛起与汽车业的发展相叠合。2005年丁苯橡胶表观消费量为65.32万吨,2014年达到112.25万吨;同期进口从15.99万吨,增加到32.69万吨。2012年,国内橡胶业供求关系发生反转,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成本优势推动中国汽车轮胎大量出口,冲击了国际市场,引起多国发起对中国轮胎的反倾销调查,其中2009年三季度出口美国轮胎达1300万只,启动反倾销后的第四季度降为560万只。产能集中释放、全球经济危机、国外反倾销等多种因素叠加,使国内橡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但由于该业务的复杂资产结构,使橡胶企业亏而不倒,效仿金浦集团那样选择退出的企业概率不会太高,各种因素的竞争将继续演绎下去。
合成与天然之争
“低油价形成的合成橡胶成本优势正迫使部分天然橡胶退出。”据一名长期从事橡胶销售的某企业高管介绍,目前国内天然橡胶份额约占总量40%,除海南、云南等地国产外,相当部分进口自东南亚。五六年前,高油价推动橡胶行情疯涨,东南亚气候适宜的一些国家大量种植橡胶树,3~5年形成产量,目标市场就是中国。相对于合成橡胶,天然橡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多用于与食品与医学相关行业,这是合成橡胶无法替代的。但因其抗磨性差,用于轮胎等工业产品,又会面对合成橡胶的竞争。
2014年起,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合成橡胶的成本优势显现,给予天然胶无法承受的压力。以构成天然胶成本主要因素――土地和割胶及物流费用测算,其保本价应该在1.2万元/吨。这一价格被视作天然胶的“地板价”,低于这一价格即亏损;这一价格也被合成胶视作“天花板价”,高于此价即面对天然胶强力竞争。据传,在长期低于万元的价格压迫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开始大量砍伐产胶量下降的30年以上树龄的胶林,天然胶产量有所下降,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剩的市场格局。合成胶与天然胶主要应用领域重合的现实,决定了两者的长期竞争关系,竞争的优劣势则取决于原油价格的高低。成本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天然胶与合成胶将长期共存,竞争也将继续。
国营与民营之争
装置停运超过一年,看不到扭亏前景,江苏省标志性民营企业之一的金浦集团,向其合资伙伴扬子石化提出转让其所持合资企业的股份,退出橡胶业务。
回顾数年前,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带动包括汽车轮胎在内的相关产业市场异常红火,效益异常丰厚,作为轮胎原料的橡胶供不应求,而其主要原料丁二烯价格更曾冲高至逾3万元/吨。有意扶持民营龙头企业的南京市政府极力撮合扬子石化与金浦集团合资建设橡胶项目,形成南京市完整的橡胶、轮胎产业链。
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产能过剩几乎转瞬即至,随之而来的是价格战。2016年9月,扬子石化完成了对金浦集团橡胶业务的收购,成为全资子公司,所需丁二烯、苯乙烯等原料参照市场价供应。
成本是企业核心秘密,探讨民营企业橡胶真实的成本是困难的。扬子石化橡胶业务占有资源供应稳定、物流成本较低的优势,目前也只有边际利润。以此推算,民营橡胶企业也只能有边际,很难形成真正的盈利;有些企业负债率超过100%,产品链短的橡胶企业已难逃倒闭之厄。
相反,有资源支持的扬子石化10万吨/年顺丁橡胶已经受命2017年上半年恢复生产,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国内连续亏损三年多的橡胶生产企业,除了金浦集团退出外,其他厂家仍在苦撑。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国内橡胶企业的特殊生态密切相关。
据统计,截至2014年,国内合成橡胶产能占比分布如下:中国石化(行情600028,买入)占31.5%,中国石油(行情601857,买入)占31.8%,民营和合资企业(含外商独资)占36.7%。目前国内橡胶主要原料约100万吨的丁二烯总产能全部控制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集团手中。丁二烯具有不宜长途运输的特性(长途运输需要添加阻聚剂,生产前需要脱除),因此两大集团的产品链优势及资源垄断优势,决定了国有橡胶业务亏损是失真的。丁二烯与橡胶价格的联动,强有力的资源控制,可以通过前端环节利润弥补后端亏损。比如,2016年10月至12月,橡胶价格上涨30%,丁二烯价格迅速跟进30%,其间国际原油价格没有明显的波动,形成的利润空
间几乎全部被丁二烯及其前端收获。以混合碳四、丁二烯价格核算,目前橡胶前端产品链盈利能力并不弱于聚烯烃产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国有橡胶板块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与国有企业从上游向下发展不同,国内民营橡胶企业是由下向上逆向发展,其生产的橡胶大都自用,利用下游盈利弥补上游橡胶亏损。
由此看来,即使继续亏损,由于国有和民营控制着不同段的产品链,国内橡胶业务重组不会迅速到来。过剩产能将随着消费增长慢慢消化。
橡胶前景并不暗淡
长期亏损并不是真亏。国有、民营橡胶企业各凭特殊的资产、资源架构,坚守着市场份额,谁都不会轻言退出。
两大国有集团拥有资源优势,不会弱化具有大宗商品属性的合成橡胶的市场地位。当年弱化了精对苯二甲酸(PTA)市场的控制,民营资本迅速占据市场份额,形成了主导国内市场能力,并继续向上发展,开始从PTA向对二甲苯(PX)发展。这是不能忘记的前车之鉴。民营企业面对国内难寻的投资领域,而且拥有的产能都是新建装置,自然也不会轻易退出。国有与民营橡胶企业的竞争与协作仍将持续。
尽管进入2017年,橡胶市场一改2016年的涨势,进入宽幅震荡调整阶段。但从目前来看,业界对橡胶的前景仍然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有着现实因素支持。首先,丁二烯目前仍主要从石脑油裂解后的混合碳四中提取,近年来美国、中东、包括国内大量使用乙烷等轻烃作裂解料,混合碳四产出大幅减量,资源限制决定了合成橡胶增长总量受到资源制约。其次,中国汽车产业仍呈增长态势,拉动橡胶需求。再次,2016年底交通部等多部委联合发起治超载行动,使国内轮胎更换率高的重型汽车产销量迅速增加,增加了对轮胎的需求。随着这些需求增长,预计3~5年左右即可消化现有过剩产能。同时,橡胶目前的低价也限制了新增产能。
由此看来,业界对国内橡胶市场的乐观从长远看是有道理的。